爱的实践不仅是对实践对象的评介,也是对自己品性、能力、判断和创造力的评介

巴江糖环:可以吃的吉祥物

有车有房 2024-01-12 浏览(24334)
- N +

文章目录[+]

  巴江糖环:可以吃的吉祥物

  ▲老乡们一起帮忙做糖环。 莫斌 摄

  ▲炸糖环,将炸到火候的糖环捞出穿成串。 记者刘菁 摄

  □本报记者刘菁 通讯员黎东圆 霍宝新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在平乐县大发瑶族乡巴江村,瑶族同胞们早早地就开始为迎接春节做准备,他们会做一种叫做糖环的小吃。对当地人来说,糖环就是可以吃的“吉祥物”,意味着,吃上一个可让来年的日子滋润、甜蜜、幸福。1月4日,记者驱车前往巴江村,去看一看这个可以吃的“吉祥物”。

  大发瑶族乡位于平乐县西南方,是该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巴江村就在集镇不远处。在驱车前往巴江村的路上,沿途环绕着桂江水涨形成的河谷湾,生动地诠释了车行青山绿水中,一静一动,组成了瑶乡的美景。制作糖环的手艺人卢发仁就住在这里。

  到达巴江村,沿着小径穿过一片竹林,步行约2分钟,就到了手艺人卢发仁的家:一栋二层小楼,院子里码放着柴火,一张摆满糖环的油亮圆桌摆在院子里,卢发仁正在准备食材制作糖环。“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会做糖环,我的手艺就是从我们祖上传承下来的。”

  一盆糯米粉、一碟白砂糖、一碗黑芝麻、一壶山泉水,再配上一双巧手,便能将这糖环制作出来。卢发仁将浸泡了一夜的糯米,打成糯米粉。随后拿出一个簸箕,取小部分糯米粉摊开,放入事先烧开的山泉水进行揉粉,糯米粉与水结合后,就出现了一个团状物,他们把这个团状物叫作“粑娘”。接下来便是“揣粑娘”,即将糯米粉与水充分混合在一起。“这个很要力气的,力道的掌握很重要。”卢发仁告诉记者,“揣粑娘”时若力度过重,“粑娘”就容易发硬,若力度过轻,“粑娘”就混合不充分,容易掉粉,会导致之后的工序难以进行,影响糖环的质量。

巴江糖环:可以吃的吉祥物

  卢发仁一边“揣粑娘”,一边放入适量的白砂糖,待“粑娘”软硬度适中后,放入开水中煮熟、捞出。为了能让白糖的甜味充分融入到“粑娘”内,需要把煮熟的“粑娘”重新放入锅内用小火和白糖进行复煮,并且不停地翻动“粑娘”。不一会,与白糖相融的“粑娘”被卢发仁放回到装满糯米粉的簸箕内继续揣揉,同时加入黑芝麻进行点缀。接着,重复“揣粑娘”,并且在揣揉过程中,需要把“粑娘”慢慢地搓成条状,然后将条状面团切成约2指宽的面饼,接着用擀面杖擀成薄饼,就可以剪饼了。

  “剪饼也有讲究的,从剪下的第一刀就要注意粗细,下剪刀之后,要一气呵成中间不断。”卢发仁的爱人陆元成告诉记者,这也寓意着幸福绵长。虽然听起来好像很难,但这可难不倒从小就耳濡目染的陆大姐,只见她拿过面饼,一条均匀的“面条”就出现了。一人剪饼,一人做糖环,就是最好的分工。卢发仁拿出几个印着花的模具,和老乡们坐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制作糖环。“这个叫做糖环印,等一下就是沿着纹路捏成形就可以了,我们这边人人都会做。”卢发仁一边说着一边拿起剪好的“面条”,顺着糖环印的纹路缠绕糖环,记者发现“面条”缠绕过的地方无一重复,卢发仁告诉记者,这就寓意着人生顺顺利利,不走回头路。不一会,在老乡们的帮助下,一个个内里有“五角星”的糖环就做好了。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炸糖环了,首先要注意控制炸糖环的油的温度。“大概有七成热就行了,不然下了会糊。”接着他将糖环沿着锅边下入油锅,然后用筷子不停翻动锅内的糖环,让每一个糖环都受热均匀,不一会,糖环炸至金黄色,就可以穿在竹竿上沥油,此时只需要静待糖环自然冷却,即可倒入盘中方便食用。

  炸过的糖环金灿灿的,散发出油香,当中点缀的芝麻也分布得恰到好处。轻轻咬上一口,酥脆香甜,芝麻香气扑鼻。“家里来了客人,都会拿糖环出来招待客人。配上油茶,这是必须吃的。”卢发仁告诉记者,糖环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时,中原地区的糖环是用面粉制作而成,后来到了巴江,则改为用糯米粉制作。在古时,糖环的形状是圆形的,后来到了巴江,形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形状跟中国结相似,内里还有一个漂亮的“五角星”。

  制作糖环看起来十分简单,实际上却极需耐心和日积月累的经验。2018年糖环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卢发仁也成为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糖环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现如今,卢发仁不仅靠着祖传的手艺开起了制作糖环的作坊,还注册了“巴江卢氏糖环”品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年销量可达1万多盒,年收入可达20万元,他也靠着好手艺成为了巴江当地的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