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实践不仅是对实践对象的评介,也是对自己品性、能力、判断和创造力的评介

这些“杭州元素” 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

周刊焦点 2024-01-25 浏览(55636)
- N +

文章目录[+]

细读这份报告,可以发现,未来产业先导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西湖大学、良渚文化等“杭州元素”出现在全省2024年的重点工作中。

这些“杭州元素”,让杭州的高质量发展图景更加可期可盼。应对新机遇新挑战,杭州如何在奋进的鼓点中书写“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答卷?让我们来听听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声音。

支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策源地,牵引带动省内各类科创走廊提高创新强度和质效。

——摘自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全省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一直在整合创新资源、引入创新要素等方面发力。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布局了一大批大科学装置、实验室和“国字号”科创平台,吸引了一批批科创企业入驻,区域人才总量突破了60万。

去年,省市正式确立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核心承载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赋予了大走廊新的目标和定位。结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大走廊将持续下功夫打造创新策源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

大走廊将以高校院所、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为重点,加快打造环大学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建立“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模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通过建设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为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搭建精准对接平台,完善成果转化进中心的闭环机制,进而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条。

简单来说,从早期的技术研发孵化,到通过概念验证后的市场交易,再到后续的科创基金导入、科创联盟跟进服务,大走廊会提供完整的一条龙服务,科学家只需要安安静静做实验、搞科研。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推动科技创新产生裂变效应,在大走廊打造科创“核爆点”。

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湖大学建设高水平新型大学,支持省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加快构建一流学科建设体系。

——摘自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高水平新型大学的创建,离不开核心技术创新和原始科学发现,而顶尖人才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西湖大学自创办以来,持续面向全球引进一流人才,2023年新引进了46位博导,既有像管坤良、杨健、李波、金耀初、陈华一等一批海外执教多年的华人科学家,也有像Alexey Cheskidov、Marco Amabili等非华裔学者加盟。截至2023年底,共有215位优秀科学家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其中90%来自海外。

同时,我们努力营造善于创新、敢于冒险的人才发展环境,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大胆创新,已经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例如,去年何睿华团队成功发现了世界首例具有本征相干性的光阴极量子材料;王睿团队设计了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长期稳定性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聚焦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一所生于浙江、长于浙江的大学,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西湖大学在坚持从“0”到“1”的基础研究同时,已在杭州先后孵化了44家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努力助推浙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

对于我个人而言,集成电路是我近几年特别关注的领域。我认为,浙江作为全国集成电路重要产业基地,应积极顺应前沿技术趋势,前瞻做好产业布局,主动拓展国际合作。我建议,浙江通过规划捏合、生态捏合、创新捏合,推进碳化硅(SiC)芯片全产业链发展,全方位优化产业链生态,产业上实现高水平聚链、延链、跨链,创新上推进跨学科合作、全球开放合作,抢占下一代特色芯片产业发展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