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实践不仅是对实践对象的评介,也是对自己品性、能力、判断和创造力的评介

月之光、桂之香、潮之音,八月的酒

童真趣事 2023-07-15 浏览(56054)
- N +

文章目录[+]

八月的酒,注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中秋明月。如果在杭州,还有三秋桂子、钱塘大潮。

宋人是喜欢月亮的,但星、月璀璨之时,就像打开了珠宝箱,虽然闪耀夺目,却免不了俗气。唯有中秋夜,只有一轮明月移转在玄青色的夜空,干净、简寂、圆融、深邃,这太符合宋人的审美了。

宋·马远《月下把杯图》(天津博物馆藏)

宋人自然是爱极了这样的中秋明月,他们在又大又圆的月亮下,拜月许愿、聚会欢饮,把它当作一个团圆的节日、许愿的节日。男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醉翁谈录》),男子只求早点当官,女子更贪,要漂亮,还要人生圆满。但此时的中秋节还没月饼什么事,虽然北宋权臣丁谓与杨大年抛令(一种酒令)时说过“有饼如月,遇食则缺”(《直行录》),苏轼也说过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留别廉守》),但都没说这种扁圆如圆月的饼和中秋节有什么关系,此时占据中秋饮食主位的就是酒。

在北宋灭亡的靖康二年(1127),孟元老写了一本回忆东京开封府的书《东京梦华录》,书中讲道: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古人的酒多是春酿秋熟,中秋节前后,正逢新酒开卖。酒在宋朝是专卖品,是国家的重要财税收入。宋朝生不逢时,恰遇气候寒冷期,北地青草不茂、牛羊冻饿,游牧民族艰于生计,屡屡南掠,富庶而文弱的大宋,为此在时战时议中挣扎了三百多年。战争要钱,议和也要钱,于是朝廷变着法儿让百姓多喝酒,甚至不惜以伎乐相诱,毕竟多卖一杯就是一杯的税钱。宋朝是节日最多的朝代,或许就有让人多多喝酒的意思。中秋也是在宋朝时被正式确定为官方节日的。此前,祭鬼的中元节远比中秋热闹。然而,祭鬼肃穆端谨,能喝掉几杯酒?怎能与团圆欢饮的中秋相比!中秋从此与春节、清明、端午并列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放假一天,则要感谢南宋的宁宗皇帝,宁宗这个人虽然不太有主见,但还算温厚。他让大家放假一天,或许只是顺应民意,以示与民同乐,但也有可能还是为了钱,毕竟开禧北伐失败,被迫签下了嘉定和议。

(南宋)《西湖清趣图》中的酒楼

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依然醉生梦死,南宋遗老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录了行在临安府(今杭州)的中秋节,与开封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到了穷人即使典当衣服也要买酒过节的境地,“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与开封有别的是,在杭州过中秋,还有桂花相伴,“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

杭州是一个与桂花特别有缘的城市。做过杭州刺史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在故乡洛阳,仍念念不忘杭州的桂花,“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一说桂子即桂花,一说桂子是桂花树结的小果子。我更愿意相信是桂花,山寺清寂,诗人在月色中闻香寻桂,这画面、这意境多美!换成俯首弓腰在泥草地里寻拾果子,多煞风景呀!北宋词人柳永的成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则将桂花和荷花当作了杭州的招牌花儿,“重湖叠巘清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宋人本就爱花,连男人都要簪花,建炎南渡而来的北人,很快和杭州人一样爱上了桂花。中秋之夜,南宋皇宫“赏月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晖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清河郡王张俊的曾孙张镃,多才而好客,每当桂花盛开时,都要在自家的群仙绘幅楼宴客观月,此楼“前后十一间,下临丹桂五六十株,尽见江湖诸山”,楼下挂了“桂隐”的牌匾。中秋那天则在摘星楼置办赏月家宴。嫌家里玩得不尽兴,还要到湖山寻桂,到众妙峰赏木樨,到绮互亭赏千叶木樨(《武林旧事》)。木樨就是桂花,不知为啥宋人有时称“桂”有时称“木樨”?或许那时是有品类上的区分的。

然而,人生总是聚少离多、欢短愁长,孤寂和思念才是中秋最本真的心绪。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过激做法,连遭冷遇外放。1076年,他已在密州做了三年穷太守。这年的中秋夜,他“欢饮达旦,大醉”,挂念同样仕途坎坷、身在异乡的弟弟苏辙,遂作《水调歌头》寄之。词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需要用“欢饮达旦”的热闹来掩盖的寂寞,太让人心痛。对家国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想乘风归去寻个清净,却有太多牵挂放不下。无处诉说的寂寞,只能倾泄在大醉中,却还要强打起精神,安慰亲友:只要大家都活着,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至少在今夜,可以同看这轮明月。颓废中带着理性,伤感中带着温暖,失落中带着希望,任谁都能在这首词里,寻得共鸣的心绪。故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南宋李嵩《月夜看潮图》

明月能牵动人类小小的心绪,也能牵起大海汹涌的波涛。“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海潮被中秋的月亮牵引着,在杭州湾这个独特的喇叭形海湾里,排山倒海般涌起。“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武林旧事》)。此时明月孤悬在上,江潮奔腾在下,遂成天下绝景,清冷中迸发着悲壮。

南宋李嵩《月夜看潮图》局部

潮之壮观,令多少男儿血脉偾张,“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而月之清冷,又让多少人悟透人生,荣辱不惊。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为我们记下了这样一个故事:“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这两人的作派颇有点魏晋风度,这意境又有点像现今流行的止语茶会。美,只需用心去品赏,纷扰世事又何需言语。

月之光、桂之香、潮之音,八月的酒,终究是不一样的。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俞为洁

▼相关阅读▼

南宋时的杭州人在哪里观潮?

“尝过”才知道!钱塘江里藏着三种味道

临安坊巷志之: 官酒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