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实践不仅是对实践对象的评介,也是对自己品性、能力、判断和创造力的评介

筹备五年、展期五个月,“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闭幕 无极 余韵无穷

童真趣事 2024-02-24 浏览(31468)
- N +

文章目录[+]

2月20日晚,杭州南山路,一个降温后的冬日雨夜。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大门缓缓关上。此时,时针指向了22时30分,距离预告中21时的闭馆时间已经过去了1个多小时。徐徐退场的观众们,持续火热地讨论着展览中自己喜欢的作品,意犹未尽。

历经5年时间筹备,持续5个月展期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就此落下帷幕。赵无极曾说:“我自中国走出,使我能再走向中国。”这位享誉中外的华裔法籍著名画家,一生致力于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性诠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艺术典范。

这场轰动业界、惊艳全城的重磅展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让我们回顾这5个月,近距离地感受他的艺术世界,聆听他的精神之歌。

2023年9月19日,距离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不到一周,“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5个月的时间里,这场展览到底有多火爆?先来看两个数据——线下总观展达25万人次,线上传播量破8亿。

这场展览,轰动业界。展览汇聚了赵无极一生的重要油画、水墨、水彩、版画、瓷绘作品和相关文献共计230件,其中油画作品129件。这是在中国举办的亚洲最大规模赵无极回顾展,是最高规格的赵无极艺术大展,也是这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对中华文明之根的礼赞,向世界展现中法文化交流的杰出成果。现场不仅展出了赵无极的各类作品,更是仔细梳理了赵无极先生的生平和珍贵的影像资料,展现出一个丰富而生动的艺术家形象。

这场展览,面向大众。在展览接近尾声时,为了让更多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赵无极的艺术世界,除了白天的日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特别自正月初二起专设了10次夜场,每天延迟到晚上9时闭馆。这10天来,每天走入馆内的参观人数达到3000余人。

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赵无极特展也成了颇具流量的话题。观展人群中,除了专业人士、艺术爱好者,还有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有人特地从外地赶来杭州“打卡”,有人标注了详细的观展笔记,有人多次来到现场看展。

这场展览,走向世界。杭州亚运会期间,大展接待了专程赶来的组委会成员以及各地区运动员;首届良渚论坛举办期间,来自全球83个国家的84位艺术家集体前来交流欣赏。阿联酋艺术家阿尔玛哈·哈马德·阿里穆罕默德·贾拉在看完特展后激动地说:“赵无极画展实在令我震撼!他的生平故事,他在艺术创作上对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完美融合,以及绘画风格的转变等,都非常精彩。”

今年1月27日,是中法建交60周年纪念日。西子湖畔,“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迎来了第三场学术研讨会。

筹备五年、展期五个月,“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闭幕 无极 余韵无穷

连续两天,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中国美术学院,从艺术史、艺术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不同视角,共同探讨赵无极的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中的独特意义,呈现赵无极在东西方文明互鉴、中法文化交流中的深厚影响力。

活动不仅开放给业内人士,更开放给普通观众。我们在现场看见,座位已经全部坐满,不少人选择站着听。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活泼可爱的孩童,一张张求知的面孔望向主题台上的主讲人。

据主办方介绍,特展期间配套举办了三次学术研讨会。其中第一场主题为“大道无极——赵无极的艺术世界”,第二场主题为“学院与博物馆视角中的赵无极”,第三场主题为“两个传统、两个世纪——世界艺术史中的赵无极”。三场学术研讨会分别设置于展期的早、中、晚时期,各有侧重,展现研究者、学生等不同人眼中的赵无极。

人们喜欢赵无极的作品,更感佩于他不断突破自我的艺术精神。地下一楼文献展区,陈列着赵无极1937年的手书文献——“困难是等着你克服而设立的”。从油画、水墨、瓷绘……各种介质、各种风格,他的一生,始终在突破舒适区,寻求创新。

60多岁的朱阿姨在小红书上刷到赵无极特展,特地从重庆飞到杭州,放下行李就赶到现场。“在二楼的‘无限生机’展厅看了很久,赵无极在生命最后阶段还能创作出这么明媚的画作,太让人感动了!”她感慨道。

闭馆前,一群互不相识的年轻人讨论起看完展的感受,气氛热烈。“赵无极先生的色彩搭配很厉害,虽然有的画很抽象,但能感受到其中的细腻和情绪。”“这次特展结束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看到这么多赵先生的作品了。”一位女观众站在二楼的巨幅作品前不舍地说。

赵无极特展,宛若一场高规格的社会美育大课堂。根据美术馆提供的数据,整个展览期间,30名美院专家、工作人员及学生志愿者总计提供了900余场导览,短则2小时,长则5小时。不少观众跟着导览听下来,都觉得收获满满。

馆长余旭红几乎每天都要到现场导览,最多的一天导览了五场。馆内工作人员透露,他带领的一场导览普遍持续3到4小时,只要有人提问,他都愿意慷慨解答。他说:“虽然每个人对赵无极的画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我们还是希望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让观众们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赵无极。”

闭幕前夜,我们再次走进余旭红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办公室。看着满墙百幅赵无极画作的打印件,他思绪万千。

赵先生一生创作了1800多幅油画。放眼全世界,目前大约有150家机构藏有赵无极的油画——其余的作品由世界各地的重要藏家收藏,除了几位知名人士,还有大量不明确身份的收藏者。

如何说服这些机构,打动私人收藏者?墙上的每张画作打印照背后,都藏着艰辛或惊喜的借展故事。

比如找到一幅“全世界都找不到”的作品。

1979年出版的画册《赵无极》中,有一幅名为《05.03.75 纪念母亲》的画作。画册主编、蓬皮杜艺术中心创始馆长让·莱马里写道:“这幅献给他母亲的近方形的图画,由暖色调的赭石、紫色和红色与浅绿的背景混合而成。”但是在这本画册之后,这幅画没有在任何一本画册上再露面过。策展组向机构、基金会、拍卖行求证收藏情况,也一无所获。

1975年3月5日这个时间点,引起大家的注意。赵无极另有一张著名的画作,尺寸与《05.03.75 纪念母亲》一模一样,名为《05.03.75-07.01.85》。两张画在一个时间点上重合。

根据文献考证,策展团队了解到,1975年初,在母亲病重和去世时,赵无极曾两度回国。在前一年,赵无极陪母亲回到家乡同游太湖,这是她最后欢乐的时光。而《05.03.75-07.01.85》这张画中被围合的空间,水天一色,让人想到太湖。所以1985年初,在母亲去世十周年之际,赵无极在《05.03.75 纪念母亲》这张画上,重新覆盖了新的色调与构图,画面变得更为空灵清远,幽思与怀念更溢于言表。

用这个考证故事,策展组最终打动了这幅画的藏家。

同时,硬件创造了先决条件,美术馆团队冲破万难,在赵无极大展前,做了一场重量级的“宋韵今辉”特展。在向西方重要美术机构介绍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陈资质时,“曾展览过国家最高级别的宋代中国绘画”,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

通过宋韵今辉、赵无极特展这样的重磅展览,也为城市打开了一扇扇文化之窗——对研究者来说,是不断累积的珍贵素材;对美术馆来说,是持续提升的展陈质量;对观众来说,是近距离欣赏的艺术魅力;对一座城来说,是蒸蒸日上的文化品味。

两场大展之后,观众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期待值拉满,接下来还有什么展览计划?

余旭红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推出文明互鉴、传统活化、国美学脉等系列大展,让艺术走进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