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实践不仅是对实践对象的评介,也是对自己品性、能力、判断和创造力的评介

21年,每年做100双棉鞋送给有需要的人杭州“棉鞋奶奶”70岁了 她想找接班人

宝妈之家 2023-12-10 浏览(24971)
- N +

文章目录[+]

小的时候,外婆和奶奶每年都会做老棉鞋,一次做好几双。只要到了冬天,家里每个人都要换上这么一双“头尖尖、身体胖胖”的棉鞋。这样一双老棉鞋,不仅是童年的回忆,还是长辈们在一针一线中密缝的爱。

今年还没入冬,但70岁的俞淡珍早已做好了100双棉鞋。她是清波街道定安路社区的居民,有一双巧手。

俞淡珍不仅给自家人做棉鞋,每年还会多做很多双,送给有需要的人。这件事,她坚持了21年,大家都叫她“棉鞋奶奶”。

妈妈说,要多多帮助别人

俞淡珍瘦瘦的、个子不高,当她介绍起自己的“棉鞋公益”时,像从身体里迸发出源源不断的能量。

小时候,俞淡珍不愿意去幼儿园,但对家楼下的裁缝店很感兴趣。白天,妈妈去上班后,就把她送到裁缝店里,托好心的老板看着。

俞淡珍6岁就开始动针线了,给老人们缝一字扣。到了27岁,她终于有了人生的第一台“蜜蜂牌”缝纫机。这台缝纫机,陪着她出嫁至今,一直还在用着。

退休后,俞淡珍开始做棉鞋。

2002年,她做了一双棉鞋给婆婆。几天后,她看到婆婆还穿着单鞋。俞淡珍一问才知道,她把棉鞋送给了小区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婆婆觉得,那个老人可能更需要棉鞋。”

“妈妈在世时常说,‘要多多帮助别人,等你老了也会有人帮你’。婆婆赠鞋这件事,给了我启发。第二年,我做了30双棉鞋,告诉社区书记,想把鞋子送给有需要的人,书记也觉得这个想法很好。”

那一年,第一批“爱心棉鞋”被送到了清波街道的一家敬老院。俞淡珍看着老人们换上自己做的新棉鞋笑得很满足的样子,领悟了妈妈说的那句话。

21年来,没卖过一双棉鞋

俞淡珍每年都会把做好的棉鞋送到社区。后来,社区还帮她招募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姐妹,哪怕有些人不会做鞋,也要跟着她学。

那几年,定安路社区的“彩虹制作社”每年都会产出好几百双棉鞋,送到残疾人家庭、贫困山区、受灾地区。

“我们这十几个人中,大部分上了80岁,做不动了。年轻的又后继无人,所以渐渐就散了,又只剩下我一个人。”但俞淡珍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年靠自己也能做出100双棉鞋。

俞淡珍做棉鞋的速度很快,她的家里有一个环保袋,里面装满了大大小小、各种码数的鞋样,都是她在皮鞋厂工作的老伴设计的。

她拿出一块鞋样,对照着在海绵上描出一模一样的形状后,再剪下来,裁一块同样大小的棉布,和海绵缝在一起——做好鞋帮后,再与鞋底缝合到一块儿,一双棉鞋就做好了。

看着不难,但毫厘之差,会影响布面的贴合度、布料的利用率。

“我买的大海绵有2米长,差不多可以做20双鞋。我很省材的,把边角都扎得紧紧的,就可以多做一点。”俞淡珍说。

她还会做毛拖鞋,做出来的成品跟店里的商品卖相一样。有人叫她去卖钱,可俞淡珍说:“从来不卖的,21年来没卖过一双。”

只要想学,我都免费教

这个月,俞淡珍和老伴搬进了一个面积更小的新家,是定安路社区一套底层住房,只有32平方米。

“螺蛳壳”虽小,俞淡珍也想“做道场”,专门腾出了一个小房间做裁缝间,里面放她的“蜜蜂牌”缝纫机、一包鞋样、一袋衣料和一大捆海绵。

房间里的自然光线比较暗,加上年纪大,俞淡珍的视力也渐渐差了,缝的针脚开始变得不那么齐整。这种时候,一个念头变得越发清晰:要是有人接手就好了。

21年,每年做100双棉鞋送给有需要的人杭州“棉鞋奶奶”70岁了 她想找接班人

去年,俞淡珍就尝试找过接班人,街道和社区也都帮着她一起找了一段时间,还邀请她做清波街道幸福邻里坊的讲师,提供平台让她“授艺”。但一年下来,俞淡珍说:“真正的接班人,一个都没找到。”

这些年,正儿八经跟着俞淡珍学手艺的,只有当初成立“彩虹制作社”时遇到的老姐妹。“当时,她们觉得这门技艺很实用,学会了还能做给亲朋好友,但是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学的,毕竟时间和精力都比较有限。”

“如果有人愿意接班,只要想学这门手艺,又有爱心,我都可以免费教。”俞淡珍说,这句话,一直有效。

她希望,能通过橙柿互动找到延续爱心的人。

如果你想学做棉鞋,可以留言告诉我们。参与方式:下载橙柿互动App,在“杭州”频道找到这篇文章,在文末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