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实践不仅是对实践对象的评介,也是对自己品性、能力、判断和创造力的评介

养老变“享老” “哏儿都”老人活出幸福模样

宝妈之家 2023-10-23 浏览(30649)
- N +

文章目录[+]

https://flv1.gmw.cn/gma/20231023/20231023132138344_5813.mp4

  央广网天津10月22日消息(记者 褚夫晴 韩雨晨 周思杨)心系桑榆,情暖重阳。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截至2022年底,天津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320万人,占比23.5%,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这个重阳节,让我们翻看津门“养老经”如何托起幸福“夕阳红”。

  “乌托邦”照进现实 让长者老有所乐

  “怎么有些人总喜欢对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呢?”“别人的话,你为什么要在乎,他对你很重要吗?”“你的人生可以被指点,但不要指指点点。”……

  最近,“哏都养老院的哏事”视频账号推出的“人间清醒”系列视频凭借着视频中老人独特的幽默感和犀利的话语“圈粉”无数,这群老人,来自天津市南开静雅老人院。一天的午饭过后,老人们换好服装,在院长陈卓的引导下,完成了又一次的拍摄。

  老人们在进行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央广网记者 韩雨晨 摄)

  从2023年4月初发布首个视频起,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哏都养老院的哏事”单个视频平台粉丝量突破70万,视频最高播放量破亿。院长陈卓正以一种充满温情与幽默的方式,筑起专属于老人们的“乌托邦”,让老人们晚年生活的幸福感成色更足。

  起初,陈卓拍摄视频只是想记录老人们的生活。“我希望能通过视频拍摄的方式,了解这群老人们的脾气秉性,熟悉他们的起居生活。”陈卓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发现了他们身上这种‘哏儿’的特征,这反映出的是天津人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于是我便逐渐将他们身上的特质融入视频策划中,拍着拍着,也变成了一种价值观的传递。”

  老人们拍视频,重点就是“玩”。陈卓的角色设计也会尽量贴近老人本色或是根据老人的梦想而来:“余老师”余幽芳的形象是个“冷面笑匠”,在视频中多数时候本色出演教师的角色;“卡尔爷爷”陈维真好动健谈、演技十足,常常是视频中的“显眼包”;“凯瑟琳”刘国霞不识字,所以给她安排的大多是肢体表演或简单的家常用语……日常拍摄不到30分钟的时间里,“哏都养老院”这个“平行宇宙”串联起了这群老人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自己。

  陈卓为老人们进行视频拍摄(央广网记者 韩雨晨 摄)

  在100余个视频中,“人间清醒”系列深受年轻人的欢迎。不少粉丝表示:“老人家的话太通透了。”而这些视频,不仅治愈了处在焦虑中的年轻人,更带给了老人们十分明显的变化——老人们从一开始对拍短视频的陌生,到接受,最后变成了享受。作为参演人之一,被人们称为“爱丽丝”的耿凤茹说:“有的人看到我们的视频,认为我们身体都特别棒,其实不是的,比如我心脏不好,扮演‘余老师’的余幽芳老人也总是腿疼。但我们有了这件事做,好像把自己的病痛都忘掉了。”对此,陈卓也深有体会,最让他感到欣慰的,便是刘国霞的变化。“刘奶奶刚来到院里时几乎不笑,每天要吃药才能入睡。”陈卓告诉记者,参与到视频拍摄后,她的药量减轻了,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

  养老院的墙上记载着老人们的美好回忆(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摄)

  短视频的参与者并不只是幕前的十几个人。“那些羞于面对镜头的老人,他们坐在一旁看大家表演时,脸上也是带着笑容的。”陈卓说,通过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老人们重新找回了被需要、被认可的快乐。“老有所乐,乐在了老人的精神上、乐在了他们被关注上、乐在了他们能创造自身价值上。我觉得给老人带来快乐本身就是一项服务,期待能有更多养老服务从业者关注到我们,把这项服务带到全国各地,让更多老人的‘闪光点’被看见。”陈卓说道。

  “硬实力”筑起屏障 让长者老有所安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面对生死,静雅老人院里的长者们有自己的生活哲学。在这岁月静好的生活里,专业的养老服务和设施设备无疑是铺就长者们长寿之路的基底。

  在解放南路沿线的卫津河公园旁,坐落着河西区首家国办养老院——天津市河西区养老院,它的不同之处在于,这家养老院是河西区第一个公建民营项目,同时是与河西区中医医院新院、区疾病控制中心为一体的医养综合体。

  河西区养老院为老人们过生日(央广网发河西区养老院供图)

  “大爷,您这两天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我给您解答解答。”“吃降压药了吗?”早上9时,河西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大夫王静照例来到养老院开启巡诊工作。“不管是常见病、多发病,还是老人一些突如其来的急症,我们都会处理。同时,我们在巡诊过程中也会叮嘱老人家属和养老院各楼层管理人员关注老人病情。”王静说道。

  河西区养老院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共分12层。医养结合办公室设置在养老院3层,河西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配置有与王静一样具备高年资、中级职称的3名中医专业医生,组成工作团队,每日上午来此开展健康巡诊,针对重点人群进行详细问诊、判定,对老人用药、饮食、作息等方面进行指导。

  王静正在巡诊(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因为养老院和河西区中医医院是一个大型建筑综合体,如老人在养老院发病需要抢救时也能第一时间将老人送到中医医院内。“在养老院坐电梯下到负一层,可就近到达我院电梯厅,我们平时来巡诊都不用从外面绕,非常方便。”王静表示。

  除了便利的就医环境,河西区养老院院长崔希静向记者透露,养老院里还藏有许多助老的智慧秘诀。走进养老院七层住养区,30余平方米的全阳面标间温暖舒适,除了随处可见的适老扶手,适老家具、床及写字台外,记者并无意识到智能装备身处何处,崔希静一一道破。

  “床边的一键呼叫系统能够让老人有需求时实时传递信号;床上的床垫能够监测老人睡眠期间的体征参数,支持老人离床未归报警;卫生间顶部的雷达是雷达波跌倒监测仪,老人意外跌倒会发出警报;卧室里还装有居家跌倒看护系统,就是俗称的‘火柴人’,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识别老人跌倒、求助等行为,同时以火柴人的形象把老人表现出来,充分保护了老人隐私。”崔希静说,所有的智能装备构成了一套安防系统,报警时可联动声光报警器、灯光、手机短信、智慧养老平台,多方式多平台第一时间发出报警信息到管理人员处,为老人安全提供保障。

  居家跌倒看护系统里的“火柴人”(央广网发河西区养老院供图)

  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和平台,用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托起幸福“夕阳红”。在河西区养老院还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与八九十岁的入住老人形成反差的是一副副年轻的面孔。“我们与天津职业大学等相关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定期引进养老相关专业人才加入我们团队,加强团队养老服务的专业度。”崔希静说,各楼层管理人员基本都是80后、90后,还有一部分00后,为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诚心”换来“城心” 让长者老有所依

  “糖醋茄盒多少钱一份?我老伴儿爱吃酸甜的。”“帮我打包两份套餐,多来点汤,喝点热汤舒服。”……10月20日,位于开封道社区的小白楼街社区老年食堂正式开业。早在试营业期间,明亮的餐厅、可口的饭菜以及公道的价格,就已经让这里成为了周边老人们的“打卡点”。

  老人们在食堂购买午餐(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食堂开业的好消息随着饭菜的香味串遍了邻里街坊的门,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在试营业的首日,食堂便办理了超过一百张储值卡。“今天买了三荤一素,回去和老头子一块吃。这个老年食堂可让我盼了太久了!”临近中午12时,刚刚买完午饭的李奶奶正“满载而归”,现年77岁的李奶奶在买菜途中听说了老年食堂开业的消息,便赶紧前来“尝鲜”,“第一天我就来了,排队人太多我就回家了,这不今天我又来了。咱们社区地方小,能腾出这么一大片面积,确实不容易!”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小白楼街道作为天津市区中心,面临着辖区广、老人多、空地少的问题。“我们辖区常住人口有2.6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将近6000人,老龄化的程度比较高。”如何破局?小白楼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林汉裕表示,街道用一串“数字”回应居民们的民生需求——

  “我们在市、区两级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用活、用好相关政策,经过前期调研,结合实际打造了具有街道特色的‘135城心养老服务体系’,即1个中心(小白楼街道养老服务中心)、3个站点(承德道的‘称心站’、崇仁里的‘仁心站’、泰安道的‘安心站’)及5项服务(医养、康养、住养、乐养、安养),让居民能够就近享受优质的为老服务。”林汉裕说道。

  如今,完成改造升级的小白楼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不仅具备日间照料、老人家食堂、长短期托养、医养康养等功能,更实现了“嵌入式养老三区一平台”,为老人们提供住养、动静态活动、助餐等服务。林汉裕欣慰地说:“在中心修缮完成前,许多大爷大妈就找到了我们,询问开放时间和计划,都说要提前叫上好朋友们,一起来这里锻炼、休息。看着老人们对这里这么满意,我们也是由衷地感到幸福。”

  小白楼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内景(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城心”的背后,更是一片“诚心”。如今,更多街道正如小白楼街道般,对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从零散到集约、从单一到多元、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升级跨越,将居民们安享晚年的美好愿景落到实处。

  近年来,天津市各区试点探索、典型引领,为提升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提供改革样板。《天津市进一步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等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对基层养老给予大力支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2023年年底前,天津市将在涉农区农村乡镇新建30个养老服务综合体;开展“寸草心”“手足情”公益助老项目,培训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1000人,发展养老床位3000张以上;上线“津牌养老”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现养老服务网上通办。

  天津市“十项行动”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当前,天津市正在着力打造“津牌养老”服务品牌,努力在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过程中寻找并挖掘出一把“金钥匙”。

  “‘津牌养老’服务的内涵是以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的成果为模板,以嵌入式养老服务为抓手,以天津特有的全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为补充,把养老设施建到老人的家门口,在小型综合体内就可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功能的融合,实现入托、入户、入照。”天津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赵康建介绍说,如果把就医、就餐、康复护理、长期护理保险嵌入进去,还能发展家庭养老床位,“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专业化养老服务,这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深怀敬老之心、笃行为老之事,在守护最美“夕阳红”的路途上,天津将越走越远。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