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距离夏威夷毛伊岛野火事件已过去半个多月,而这场大火带给当地居民的悲痛仍旧难以平息。外媒最新消息,该事件已造成115人死亡、超过1100人失踪。当地政府追究事故责任,准备起诉电力公司。
对此,8月25日央视报道,当地更多民众认为是当地政府管理失职才导致伤亡惨重。一则感叹,不由让人遗憾——
“大火几分钟内迅速蔓延,我们没有收到任何预警。”
图源央视新闻
夏威夷号称建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户外灾害预警系统,布局约400个警报器,可在海啸及其他自然灾害来临时发出巨大的警报声提醒人们撤离,这次灾情所在的毛伊岛就有80个。火势爆发当下,沉默的警报器,对预警系统和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敲响警钟。
我们生活周遭有哪些救命的预警?什么情况下发布预警?自然灾害发生的关键时刻,预警系统能发挥什么作用?关键时刻灵不灵?
身边无处不在的预警
“你知道我们何时才意识到是野火吗?当大火蔓延到我们街对面。”
毛伊岛一位居民回应,当地通过手机、电视和广播等推送野火提示,但为时已晚,野火也“烧坏”了手机信号。
从灾害即将发生,到群众收到预警,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考验的是一整条预警传播链。
潮新闻记者从浙江省应急管理厅了解到,目前浙江省已构建“一盘棋”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
自然灾害类别多样,包括地震、森林火灾、气象灾害及相关次生灾害等,不同灾害衍生开来的是不同牵头责任部门,譬如应急管理、气象、自然资源、水利、地震、农业农村等部门。
为统一规范各类预警,浙江省2016年组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隶属浙江省气象局。2020年底建成浙江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以下简称“省突系统”),省、市、县三级200多个责任单位,常态化通过该系统发布各类预警。
可能我们不会实时关注,但是预警就在身边。哪些预警我们经常获悉?浙江省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主任谢国权介绍,由于各地地理特点不同,遭受的自然灾害种类不一,以浙江省省情分析,常受的主要是台风、大风、暴雨、暴雪、雷电、高温、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大多自然灾害,都可通过各地各部门的监测设备预测,省突系统归集预警信息向各地发布不同等级的预警信号。
通过哪些渠道我们可以收到预警信息?位于浙江省气象大楼,潮新闻记者看到省突系统预警监测一张图,一张界面实时显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各类预警,夏季浙江多暴雨、大风、雷电等气象灾害。在预警发布渠道监控平台上,分类显示着广播、电视、网站、大喇叭、显示屏、短信、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60多种渠道预警服务情况,单单手机端,我们就能通过微博、微信、短信、浙政钉及各新闻媒体客户端收到预警。
据介绍,按要求10分钟内预警发布到位,该系统通常压缩在5分钟内完成。缩短预警,只为风险防范和灾害防御应对留足更多时间。
不仅预警,还要叫应、叫醒
“如果平时不用,可能到真正用的时候就不管用。”这句话形容预警系统很贴切。
在夏威夷野火事件中,有外媒报道,实际上这不是当地预警系统第一次“失灵”,近年来有两次出错——2018年,夏威夷短信警报系统错误发布消息,提醒全州民众寻找掩体躲避一枚即将来袭的弹道导弹,实际却是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引发“乌龙”;2019年,一次户外训练触发了警报系统,部分居民一度陷入恐慌。
我们同样对预警系统的有效性质疑。现代化下的预警系统如何发挥作用?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童华斌给潮新闻记者解答,“预警不仅要发得出、发得准、送得到,还得叫得应、叫得醒。”
什么是“叫应叫醒”?按照国家部署,精准预警响应突出临灾预警,强化预警指向性。各部门发布高等级预警时,需要第一时间报告本级负责人,同时提醒预警覆盖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村(社区)责任人,确保预警信息精准直达一线责任人。
层层落实下,基层防汛责任人及时响应、采取行动,确保被“叫醒”,及时到岗就位,果断开展巡逻巡查、人员转移、抢险救援等工作。童华斌介绍,“这也是预警信息发送后,有效开展风险防范工作的关键,切实解决预警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虽然我们感受不到预警,但其实一套完备的预警体系已经建立。同样以省突系统为例,平台若监测到某地出现黄色、橙色、红色防汛预警,系统自动启动智慧型语音叫应系统,立即电话报告当地各级防汛责任人。“省内各地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开展风险防范,比如利用村社应急广播提醒,网格员到村到户排查,发动志愿者参与人员转移等。”在童华斌看来,“叫醒关键人,激活全体系”的预警机制,是确保预警发挥实效的重中之重。
不久前的7月,得益于有效运行的预警机制,嘉兴嘉善县经受住了该地50多年来最强的暴雨。7月16日晚该县短时暴雨超过100毫米,省突系统发布预警后,当地迅速启动“叫应”机制——
19时59分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后,当地立即叫应县党委政府、防指及各镇(街道)相关责任人387人,20时21分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再次叫应相关工作人员399人。降雨量最大时,当地充分利用全县2400多台应急广播系统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提醒广大公众尽量减少外出,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乡村不常使用手机的老人群体也能及时获得灾害预警信息。短短四个小时暴雨过程,嘉善县累计发布提醒、预警,服务3万余人次。
而此类预警,2020年省突系统运行以来已累计发布预警3.6万余条。
预警更需要唤醒公众风险防范意识
有风有雨是常态,而这种常态化心理也容易让人对风险麻痹大意。在潮新闻记者采访中,浙江省各级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分享理念,预警发布在风险发生前,精准有效传达预警信息的同时,更需要唤醒的是公众避险防灾的意识和能力。
就夏威夷野火事件来说,当地针对灾情展开审查,将对野火发生前、其间以及之后做出关键决策和长期政策。
长期在气象部门工作的谢国权认为,预警是防御自然灾害的关键一步,但要做好预警服务,必须做到精密监测、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意味着前端各类监测设施布点要合理完善,各类监测数据要得到快速有效地分析利用和精准预测,中端预报预警信息要及时发布传播,末端要建立灾害防御应急联动响应机制,还需要提高全民的灾害防范意识。“而这一切都要依托于当地的气象现代化科技发展水平。”
据浙江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灾害预警能力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准则,省内减灾防灾工作重点还在于提升公众风险防范能力,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宣传引导公众提高风险警觉,主动转移、避灾防灾,更好地服务群众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社会生态良好。
在万物互联时代,信息的获取也变得更加多元。记者发现不仅是省级部门搭建预警系统,国家层面还有多项自然灾害风险防范预警。譬如,由中国地震局建设和运营的中国地震预警网,实现分钟级地震速报向秒级地震预警的跨越,在破坏性地震波来临之前,预警系统通过手机、广播等各平台提前几秒钟或十几秒告知群众避险,为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赢得先机。
此外,森林火灾、海上风暴潮、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预警,我国气象部门对此划分蓝、黄、橙、红四色预警信号,通常在预警信号发布的同时,各级部门就会根据预案联动开展相关防御工作。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还未感知到“危险”,但已经收到了预警信息。预警常态化开展,筑起了安全城墙,为社会生产生活堵住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