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实践不仅是对实践对象的评介,也是对自己品性、能力、判断和创造力的评介

帮300多名残疾人吃上“手艺饭”,这位轮椅绣娘,不简单!

周刊焦点 2023-11-18 浏览(43069)
- N +

文章目录[+]

  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杜老师,你觉得我绣的这朵兰花怎么样?”“这个喜字走针总感觉差点意思,我还没掌握汉绣的精髓。”“您下次什么时候再来教我们啊?”11月10日,在武汉市黄陂区残疾人汉绣培训班结业仪式上,30余位学员围着坐在轮椅上的杜先姣不舍地问道。

  看着眼前这批新“弟子”,杜先姣不禁红了眼眶。她或许没有想到,28年前的一场突发疾病让她不得不步入残疾人的生活,也使她成为了帮扶残疾人的领路人。

  作为汉绣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她凭借精湛的技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残疾学生从事汉绣事业。更为可贵的是,她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给学生们提供材料和所需的用品。在她的帮助下,300多位残疾人有了一技之长,其中部分优秀学生被各高校请去讲课,还有的学生实现了自主创业。

  

  培训班现场

  遭遇不幸

  她拿起绣花针绣出不屈人生

  杜先姣家住武汉市江岸区球场街,原本是名环卫工人。1995年,她骑自行车上班途中,突感腿脚没劲,摔倒在地,被医院确诊为“重症肌无力”,医生告诉她,病情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发恶化。

  患病后,杜先姣从事环卫工作日感吃力,只好辞职。不甘心在家“躺平”的她先后在服装店卖过衣服,也进入超市做过收银工作,然而随着病情的加重,她挤不上公交车,摔在路上也爬不起来,后来她干脆就闭门待在家中。

  “那时候我感到非常绝望,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瘫就瘫了。”杜先姣说,最初的那段时间,自己也曾抱怨过命运不公,冷静下来后,她逐渐走出了阴霾。

  躺在家里能干什么?杜先姣想起自己儿时,每到傍晚或农闲时,家人都会围坐一起,看着奶奶、母亲一针一线地绣花。她和村里别的女孩一样,从小就受到熏陶,10岁时便拿起了绣针。

  把“针线活”捡起来!

  杜先姣上手很快,小到一双鞋垫,大到一幅山水绣枕巾,也常被她拿出来展示或送给街坊四邻。

  

  杜先姣的部分作品

  2007年,杜先姣接到武汉市残联通知,邀请她参加由市残联组织的汉绣免费培训班。这场培训不仅让杜先姣学习到了更多的汉绣技法与文化内涵,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并坚定了她走刺绣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2011年年底,杜先姣在百步亭找到一处租金便宜的门面,开起了绣品店。

  “汉绣的线越细作品才越好看,有时一幅作品要绣上一两个月。”她说。杜先姣的绣品逐渐被人们熟知,每月能卖出不少,不仅可以维持店面经营,还能养活自己。

  

  杜先姣的部分作品

  以残帮残

  她帮助300多人掌握汉绣技艺

  “要让线参差对齐,才能绣得平顺、好看。”坐在绣架前,杜先姣一边介绍,一边神情专注地拈动着绣花针,一枚普通的针线在她的手下似乎有了生命,飞针走线,上下穿梭。

  2023年11月10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上的黄陂区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在该区残疾人汉绣培训班最后一堂课上,杜先姣带领30余名学员们在温习5天来所学的课程,施针、运针、引线……

  

  每天吃过晚饭后,几乎所有的学员都会回到绣架前,回顾、交流一天所学,有时到了深夜都不舍得离开,而无论多晚,杜先姣都会陪着她们,现场指点。细致入微的传授让学员们感动不已。

  

  杜先姣(左)指导学员

  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要这么辛苦时,杜先姣表示,同为残疾人,她深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十分不易,“我希望能够帮助她们掌握好汉绣技能,争取多一条就业渠道。”

  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虽然本次培训只有5天,但在“结业考”上,杜先姣发现至少有9名学员具备从事“绣娘”的潜质,“再勤加练习,就可以单独接单赚钱了。”

  5天的培训班很快结束,当分别的时刻来临,学员们将她团团围住,“杜老师,我好多针法还没学会呢”“我绣出来的作品还是有些粗糙”“您再教教我们嘛”。

  尽管心中满是依依不舍,但想到汉绣创作室里同样也有残疾学生在等着自己,杜先姣只好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并郑重向她们承诺,“欢迎你们随时到我的工作室里来,我继续义务教你们。”

  武汉市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年来,通过市、区残联近十期培训班,杜先姣先后帮助了300余名残疾人掌握了汉绣技艺。

  自力更生

  她让更多“绣娘”吃上“手艺饭”

  11月14日中午,记者来到武汉市残疾人艺术馆,大门右侧一幢深灰色的两层小楼矗立路旁,这里就是杜先姣的汉绣创作室。此时,她正为几位弟子指导着作品。

  7年前,得知杜先姣在百步亭的小店因拆迁关闭,后一直未找到新的店址,武汉市残联便主动为她提供了这间汉绣创作室。

  

  杜先姣指导学员

  “这么多年我一直感恩市残联对我的关怀与帮助。”杜先姣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手艺人”,她能做的只有尽量多培养更多残疾人“绣娘”,以此作为回报。

  她立下规矩,但凡来学习的残疾人不收学费,同时她还免费给学生们提供材料和所需的用品。

  这些年来,已有数百人慕名前来向她学习汉绣。其中有十多岁的女孩,也有六七十岁的阿姨。除了尽心尽力地给弟子们传授汉绣技艺,她还要通过不同渠道将她们的作品售卖出去。

  

帮300多名残疾人吃上“手艺饭”,这位轮椅绣娘,不简单!

  65岁的薛玉梅已跟随杜先姣学习3年多

  袖珍姑娘李爱娟,在认识杜老师之前非常自卑,几乎从不出门,“快30岁了还不会坐公交和地铁,更没有收入来源。”李爱娟告诉记者。后来,经市残联推荐,她成为了杜先姣的弟子,不仅学会了汉绣,人也变得越来越开朗。

  学习汉绣三年,李爱娟已成为了杜先姣最得意的弟子,每次外出讲课都会作为助教参与教学,既锻炼了能力,还能获得课时津贴。

  “我现在每个月至少可以赚到2000多元钱,之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是杜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李爱娟感激地说道。“只要是和杜老师一起参与绣制订单的弟子,杜老师都会分一半收入给对方,而她自己则独自承担一笔不菲的材料费及装裱费”,李爱娟说,“如果是其他学员单独完成的作品,杜老师帮助售卖后,都会分文不少地交给学员。”

  

  杜先姣(左)和弟子李爱娟

  “钱,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加班加点绣出来,但是不能让弟子们吃了亏。”杜先姣说,刺绣是一个辛苦活,一幅看似普通的绣品,或许背后是一位绣娘每天坐在板凳上飞针走线十多个小时、历时半月的辛苦付出。

  近年来,在武汉市残联的帮助下,她和弟子们的作品被送到全国各地展出,关注度越来越高,订单也纷至沓来。

  杜先姣介绍,目前找她下订单的客户让她应接不暇,其中既有书法、旗袍、动物画像等单件耗时较长的订单,也有一次几百单的结婚伴手礼、小绣件等。

  收到订单后,她会根据“绣娘”的个人特点和意愿进行分配,而收回的每一件绣品她都要亲自把关查验,不合格的绝不发给对方。

  

  李爱娟(右一)指导学员们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她这里达到接单要求的残疾人“绣娘”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部分优秀学员经常被高校请去,为老师和学生传授汉绣技艺。

  杜先姣说,接下来,她打算在汉绣礼品上创新,开发出系列产品并形成品牌,以帮助更多残疾人姐妹自立自强。

  来源:极目新闻(记者:王峻)

  摄影:邹斌

  通讯员:杨士启

标签: